三年之后,上海是怎么样的,长三角是怎么样的?
三年之后,哪座城市年轻人多,哪座城市房价高,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
一切取决于,科技的发展。
在上海的特斯拉会像当初富士康在东莞一样,需要百万名员工吗?不要。根据特斯拉和临港的规划,最多也就吸引1万多人。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预计2020年生产15万辆,这说明,在特斯拉的工厂里,主要是机械操作,不需要那么多人,对员工素质要求相应提升。
只要年轻,就能上流水线的时代结束了。
一方面,没有那么多年轻人,我们不能浪费人力,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接受那么多年轻人只能上流水线,这些年轻人作为未来的希望,大部分应该在专业技能方面,应该拥有一技之长。
3年 100家无人工厂
年轻就有工作的时代结束了
4月9日,上海正式公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是我们第一份,注意,是第一份,专门针对“要素市场”出台的最高规格文件。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份文件从最核心的要素出发,确定了未来改革的大方向。是一份着眼于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具有预见性的文件。
我一般不愿意说抄作业,但这次真诚希望,中国发达城市都应该来抄抄里面的作业。
我上面所说的特斯拉景象,并不来自于幻想国,而是来自于现实的数据,和未来的规划,不了解的人,请读读上海的这份文件。
中国在转型,中国产业在转型。
我们看看富士康的发展。
2012年,富士康号称拥有120万员工。到2017年年底,富士康拥有80.3万员工,到2018年年底,只有66.7万员工,仅仅1年时间,便减少了约14万员工。主要原因是,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替代了大部分的人工操作。
富士康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即使在这样的企业,用工人数也在大幅下降,智能化、机械化逐步取代人工,更不必说大飞机、特斯拉这样的企业。
中国产业正在高端化,尤其在大城市中。
特斯拉的一举一动受到密切关注。
4月9日有消息,特斯拉发布的一段视频显示,上海超级工厂里数百个机器人在工作,在动力总成和车身集成以及最终组装过程之前,几乎看不到任何员工。
对比一下特斯拉在美国的工厂。美西时间4月7日晚,特斯拉发布了一封内部邮件,表示,除非有重大变化发生,否则,特斯拉将于5月4日恢复其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工厂的生产。从4月13日起,特斯拉将削减所有受薪员工的薪水,并将遣散部分小时工,这次降薪计划将会持续到第二季度末。
中国区方案有所不同。作为上海首批复工的企业之一,从2月10日开始,特斯拉上海工厂马力全开,产能已经超过疫情前的水平。新芽Newseed披露,即使在疫情中的2月份,中国制造的特斯拉Model 3国内的上牌量依然达2132辆,目前每周产能已经达到3000多辆,是唯一上牌量超过2000辆的品牌。
如果特斯拉顺利实现上海工厂年产15万辆的预定目标,最多需要的员工,5000名不到。
再设想一下,特斯拉大力推进智能生产,特斯拉的配套企业会怎么样?肯定是大规模智能化生产。
我们可以确定,在临港,需要的是工程师、设计师、专家和成熟的技师。普通人,请学会用脑动脑,让自己起码有一技之长。
上海的文件里,聚焦发展重点的第一项,就是打造标杆性无人工厂。
建设100家以上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加快高端装备、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钢铁化工等行业智能化转型。
转型的急迫性、发展的速度,比想像中得快得多。
从现在起 我不买传统燃油车 买新能源优质公司的股票
汽车是耐用品,也是折价很快的消费品。我一直在想要不要买车,决定很明确,眼下肯定不会买传统燃油车了。
在这次的文件里,强调大力发展新型移动出行。
万物互联,最重要的是汽车、家电等大宗产品互联。我参观过上海、长沙的无人驾驶区,参观过华为的无人驾驶技术。汽车智能不是想像,再过几年,司机会面临到新一轮的冲击。
看过长三角先行示范区的规划后,我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场景,环淀山湖将建起环湖充电桩,新能源车在里面行驶,五年后燃油车退出舞台。
这跟海南一模一样,建起环岛的充电桩,2030年,海南试点省内全面禁止出售燃油车。
在上海的文件里,力推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场景,拓展汽车后市场服务,鼓励发展分时租赁共享汽车,探索自动驾驶出租车等出行新方式,加快 “人-车-路-云”协同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出行服务链。
一句话,以后汽车是智能终端,是酷炫和科技,跟现在健身的自行车一样,变性了。如果实现终端共享,就不需要那么多汽车。传统燃油车是没有希望的。
所有的这些设想,建立在突破核心技术的基础上。
没技术,没一切。没5G,没一切。
上海聚焦一年,着眼三年,围绕重点领域打造四个“100+”。
哪四个100+?
——集聚 “100+” 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100家以上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成长性创新企业,聚焦支持10家左右创新型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发展。
——推出 “100+” 应用场景。推出示范效应好、带动作用强、市场影响优的在线新经济应用场景,进一步集聚用户流量,带动新产业发展。
——打造 “100+” 品牌产品。打造美誉度高、创新性强的在线新经济品牌产品和服务,推动一批新产品先行先试,加快创新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不断推陈出新、迭代升级。
——突破 “100+” 关键技术。创建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聚集人才,而不是人口,人才才是一切。
上海会突破区域限制,再造一个浦东,对年轻人而言,尤其是从事科技行业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一个40年难逢的机会。
华为海思已经到了上海青浦,青浦淀山湖将布局以移动终端(华为手机)等为重点的全球科创中心。
华为预计用3到5年的时间建成项目,一期共可容纳办公人数达1.5万人,这将约占华为全球员工的8.3%,未来还会更多。
从风向标华为的布局里,敏感的人嗅出了一丝丝亢奋的气息。
上海如此,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里的重要城市,何尝不亢奋?何尝闭上眼睛?
线上教育、线上娱乐都是好行业 线上服务登堂入室
这次疫情,让线上教育、线上娱乐登堂入室。
孩子们从4月底开始陆续背着书包上学,以前,家长们总觉得线上教育是野狐禅,现在才知道,线上教育是大势所趋。
不会在线上读书的孩子不是未来的好工程师、好画家。
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娱乐、在线研发、在线办公、无接触配送。。。我们能想像到的在线场景,统统鼓励。
这是多大的改变,多大的突破?!
当然,有些线下的产业必须寻找到新的突破。
比如,线下展会、展览。上海文件说,创新发展在线展览展示,推动各类专业化会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智能化会展场馆建设,放大“6+365”进博会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效应。
推动大型展览展示企业和知名云服务企业共建云展服务实体,打造云会议、云展览、云走秀、云体验等系列活动。
如果一切都在云上,世界将会怎样?
普通的、没有优势的商业地产、产业园区可能玩完,没有很好的体验、没有护城河的服务业可能玩完。照此逻辑类推,所有的人、所有的企业,都要发展自己的护城河。
没有优势,没有一切。
疫情过后,外部局势天翻地覆,熟悉的一切慢慢消失。内部形势,日新月异,一切都从根本上慢慢变化。
进入深水区,每一步都异常艰难,每一步都触及灵魂,但每一步,都带来巨大的憧憬。
盯住上海新政,这是中国的脉动。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