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作新 | 电商救不了自己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谈得挺好,也很深入,有几处我想以家具人的视角提出来讨论一下。


他说制造业的发展分三阶段:
——低成本
——大规模
——技术提升

与其说是三阶段,不如说是发展的必然。因为人口红利可以承接较先进国家一些用工多的工业。人口多,工业少,因此各种成本也就比较低。

由于成本低,各国各地的订单都涌过来,因此该工业就得到了发展,越做越大,自然而然就会走向大规模。

慢慢发展起来,人口红利没有那么明显了,就得以机器替代人工,而且越做越好了,两者相配合,技术自然提高了。

这或许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这几十年工业的发展情况,这之间有许多偶然与必然的机遇,中国都掌握得很好,但最重要的是:开放前中国已搭建了基础工业,做好了准备。

这发展三阶段,成本与技术都一样重要,不管在哪阶段。

人口红利没了,但有规模效应,成本还是可以的。成本稍高了,但技术比较高,意味着质量比较好,技术好了,成本也不见得高到哪里去。

作者说假如不能持续的快速进步,也很容易被后发展的国家追上,这是对的。

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吧?

作者接下来说:“以电商为代表的新制造业时代已经开启了,制造业不再是以技术和成本作为自己领先的核心驱动力,而是转向了柔性制造能力。”

这点我觉得很值得商榷。

物流等运营成本我们后面说,先讨论:电商这种运营模式怎样能使得工业不再是以技术和成本作为自己的领先的核心驱动力?

这种说法对我是挺新鲜的,工业是生产,电商是渠道,两种性质是不一样的,我认为,成本与技术,永远都是工业生产的核心。

以柔性生产解决电商的“库存”(尾货)问题,从而工业生产的技术不必提升?这个逻辑我有点搞不清楚。

接下来作者说:由于利用大数据计算,对市场需求算不准而造成库存,这才是最高的成本。其实根据我的经验,那些电商,都是外行,什么大数据,都是胡说八道,反正一定算不准,订货给点订金,之后的库存由生产工厂兜着,自己不死,死别人(现在工厂也没有这么傻了)。

既然大数据算不准,订多了变成尾货,到时甩卖,肯定会亏损。电商不亏了就得亏工厂,于是想到用“柔性化”。

什么是柔性化生产,大学里是这样讲的:同一结构类型的产品(比如板式家具),用同一生产线,可以生产不同的数量、不同的尺寸、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表面装饰等产品,与原来的大批量单一产品的生产效率与成本一样。

追求的是低成本与高效率,但作者的理解不一样,他是认为既然大厂大生产,由于大数据预测不准,那就找多家家庭作坊,多家小批量生产,这样才不会造成库存。

他认为通过很多家庭作坊,可以随时增加供应,来应对这种脉冲型的需求,是柔性生产。

我就搞不懂了,这和工业技术发展有什么关系,这是电商供应链的问题。

家庭作坊,看做什么产品,家具业家庭作坊是不行的,首先是技术设备,大工厂用的是数控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标准化,家庭作坊是不可能做到的。

材料采购上,大工厂采购的价格,和家庭作坊的采购价,肯定不一样,所以不但质量不行,成本也不行。

我们的工业化是不是走回头了,回到明清时代的作坊?

所以我一向以为,电商对我们的市场没有起好作用(家具业),家具是低频耐用品,消费者需要体验,通过电商是不靠谱的,你只要看看退货率就知道了。

电商由于拼价格,越卖越便宜,而且在网上只能展示照片,那些照片不但是“美拍”,而且渲染,甚至有些没有实物,用软件画出来的,这是一种忽悠。

消费者买回去之后,货不对版,退货要花运费,而且不懂二次包装,有些就不退了,将就着用。即使退了,厂家收到的是一堆“垃圾”,修理费说不定比货物本身贵。

所以在网上只能买便宜货,到处充斥着廉价低劣产品,整个市场后退了,材料、人工都等于是在浪费。

这种现象是工业技术提升的绊脚石,怎么会助力工业技术的提升(或避免不提升时被淘汰)?

其他行业我不清楚,就家具业来说,文章中提到电商的成本很高,我是相信的,文中所提及的成本包括:

——出厂价:假设6元
——零售价:30元
——平台抽成:4.5元
——最后一公里:6元(尾程物流)
——购买流量:5元

剩下8.5元要包含运营工资,海运费、仓储费等等。

零售价等于出厂价的5倍,这些费用还不包括:
——退货,(美国是三成,中国恐怕是五成)。
——尾货,成本非常高。

这是亚马逊的成本计算,中国这边,除了把祸水引流,甩包袱之外,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样子,电商这条路不会走太远的,家具原本的销售渠道,出厂价给经销商,消费人到店体验、挑选,甚至稍作修改,零售价是1.6-2倍之间,6元成本卖10元左右,产品在组装检验之后送到你家,所见即所得。

电商救不了那些工业技术不能进一步提升的工厂,也救不了自己。

首页
产品
发布求购
厂商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