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十年前吧,我在杂志上说大卖场是夕阳产业,结果引起了一些带情绪的不同意见。我是根据美国高点大学的明林顿教授(注)对美国市场的分析引申到中国市场的,他把美国家具的生产与市场分为四个阶段。
一、生产年代:800至1930年,这个时期工厂强调的是大量生产,以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这个时期主要是追求产量。家具的品种少。生产讲究效率,大量生产。
二、销售时代:二战之后一直到1970年,市场就是大量销售,销售人员到处跑,只要占到铺位,就能卖。因此,铺位越多越好,这是大卖场的黄金时代。
三、营销年代:1970年至80年,这时在美国市场供过于求了,工厂开始关注顾客的需求,生产的产品是为了满足消费人的需求。销售管道也变了,新的管道必须是在适当的地方和适当的时间来卖给适当的顾客。
四、关系年代:1990年开始,还是在美国市场,行业内的制造商和销售商进行了细分。制造商细心选择那些只买他们产品的目标消费群的零售商。
这句话有点拗口,意思是你是做古典家居的,只找专卖这类家具的经销商,他有这一方面的客户群,其他的品类也一样,只专注适合自己产品的经销商。
反过来说,在细分市场之下,经销商也不需要什么都卖。这样才能与厂商建立起了“共同体”。
中国市场在80—90年代,我认为是进入了美国的销售年代。布点越多,抢占市场的份额越大,那销售就越大。
甭管你卖哪一类的家具。都能卖得出去。中国市场上很多大品牌就是在这个年代做起来的。
到了2003—2005年左右,中国的家具生产已经是供过于求。根据美国的经验以及明宁顿教授的分析,中国也应该是进入了营销年代,甚至有一些厂商应该是进入了关系年代了。
我们在20年前已是供过于求了,因此必须进入营销年代了,但这个年代迟迟没有到来。我因此认为这一年代迟早会到来,大销售的年代迟早要结束。
营销年代的到来,经销商就不会集中在大卖场了,否则怎样做营销?
但这一拖延,竟然是20年。今天,营销年代、关系年代终于一齐到来了。然而,假如没有新冠疫情,迫使整个市场的转向,销售模式也不会转换的这么快。
今天的营销模式是多样化的。
一、大卖场的经销商模式:这种旧模式仍然存在于县级市或者北方的一些城市。他们由于租金便宜,同时由于自身太过依赖大卖场,因此仍然保持原样。
二、临街社区店:这类的店屋,在旧区由于电商的打击,许多都关门了。新区更是难找租户,因此相对便宜。甚至还可以一托二,一楼一间,二楼两间打通,这种社区店不但可以成为社区的活动中心,而且可以和设计公司、装修公司合作,自己更可以搞拎包入住,把这店当为体验中心和办事处,可以延续拎包入住的生意等等。
租金低了,经营者有底气。更何况,今天的家具生意卖的就是服务,社区店可以就近服务。
三、将原来的工厂改成家具店。在广东一些工厂,就把原先的工厂改为大型的家具店,可以入驻几个品牌,自己的生产转移到更廉价的地方。
美国的高点(High point)就是这样,许多展厅都是过去的工厂。现在生产不做了,改为进口,工厂改为展厅。
四、城市里的三产。怎么说呢?由于电商的兴起,许多行业比如书店、服装店、鞋店等都变成了线上生意,自有物业的连锁店,原有的生意只能留下一部分,大部分的空间只能做“三产”。恰巧家具也是需要线下体验的,因此这种商店很多可以兼做家具生意。
五、整装:这种模式已经存在很久了,并且也很成功,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当然还有其他模式,也一直有新模式产生,但今天的家具业已和过去是不一样,消费者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人们更真实、更理性了,不能像过去那样设计师忽悠厂商,厂商忽悠经销商,经销商训练售货员怎样去忽悠消费人。
现在的销售除了讲真话、卖真货之外,还要
————服务。今天消费人更注重服务。把他们见到的家具完完整整地送到他家里,安装妥当,同时做好售后。有些消费人买的家具都已经七八年了,还能找过来维修,你必须服务好,因此口碑就是营销的最好渠道。
————对口。上面我们说的关系年代,是厂商找合适的经销商,专业的经销商。这个经销商没有卖过新中式,你找他卖你的货,那不是“关系年代”,你们建立不起“共同体”,迟早要散伙,而这里的对口是:经销商。
必须把货卖给合适的消费人,比如说你的产品是适合中层阶级的,或者你在华东比较富裕的地区,那就要针对这一人群,不是品质较低的便宜货。
今天的中国市场可能比许多发达国家复杂。因此,我们的经销商也迷惘了。
注:Richard R Bennington,“Furnifure Marketing” Faichild Publica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