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大书房”成新网红?还不是因为这三宝

来源:上海家具展

 

你对《人民日报》的印象是什么?严肃的新闻传递者?传统的纸质报业?肩负传承国家官方信息的载体?……不论是哪种,总觉得和年轻、网红这些词搭不上边~

 

前不久F君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

 

朋友圈被人民日报社新建的图书馆刷屏了!这座新晋的网红图书馆到底什么来头?F君细细考察后,总结了一下,还不是因为人民日报社有这三宝!我们一起细细找找~

 

人民日报社图书馆

 

地点:中国北京金台西路2号

设计师:于红权和赖亚楠

 

人民日报社可是见证了历史的报社,图书馆第一宝,无疑就是它丰富的收藏

 

丰富的底蕴

 

报库

 

 

 

 

 

人民日报社图书馆共有四层,第一层是报库。报库收藏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机关报原版全套共计3万多册,要不怎么被称为报社的“大书房”。

 

对报纸不感兴趣?没事,图书馆的宝藏区在二楼呢!

 

二层特藏区

 

 

所谓特藏区,顾名思义就是特别的收藏,简单地说就是镇馆之宝。特藏区分成三个部分,古籍区、民国时期出版物和老书房。

 

古籍区

 

 

 

 

 

在古籍区里,收藏有6000多本古籍,其中不乏善本。简单地说,这里的书都保存完好,而且很多书你在别的图书馆很难找到!这里简直是古文爱好者的天堂了。

 

民国时期出版物

 

 

 

除了古籍,自然还有近代的书籍。民国是一个很奇妙的时期,距离我们很近,却又让人感觉很遥远。走近这些民国时期的出版物,会让人不自禁产生一种置身历史漩涡的感受

 

老书房

 

 

老书房并不是还原哪位名人曾经的书房而建的,而是新馆利用图书馆多年收藏的老式家具、老物件、老书籍布置而成的。可以说,它不是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那个时代所有文人的。在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后,重新为那个时代的书生摆下一张书桌。

 

 

 

 

既然能从那么多的古籍、民国时期出版物中挑选出来放在老书房里,这里的物件也都是大有来头。书房中的《万有文库》、《四部丛刊》据考是从当时的《华北日报》接收来的,两个玻璃书柜中的《二十四史》毛主席曾调阅过

 

关于图书馆的第二宝,小伙伴们有没有注意到,图书馆里的家具以及室内设计都别有风味

 

巧妙的设计

 

二层休闲阅读区

 

 

没错,人民日报社第二宝就是它的室内设计。让我们重回第二层休闲阅读区的入口看看它的设计到底厉害在哪里

 

 

 

传统的图书馆都给人有点沉闷的感觉,而这里,居然让人觉得有点鸟语花香。环保藤制的家具,随处可见的绿植,有一种回归自然、重寻本真的感觉,身处其中让人不自觉地降低音量、放轻脚步,连心都安静下来。

 

 

对于设计师于红权和赖亚楠来说,设计图书馆的难题在于“如何将人民日报社独有的气质和底蕴,在图书馆这个公共空间里,用当下更贴近读者与受众的设计语言完美表达、诠释。”

 

底蕴变得灵动起来,是赖亚楠给出的答案。

 

主题展厅

 

 

休闲阅读区的旁边是主题展厅,这里是举办各种展览的地方,当前正在举办的是一个庆祝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的特展,展品有人民日报报系、中共中央机关报报系等等的报纸原版及影印件。

 

 

在两边的报纸墙上各有11副版面,可以看到报纸墙的展示架与下方玻璃橱柜的支撑结构都采用了黑色的金属制成,彼此相呼应,这一设计是由于红权现场亲自设计定位的,既便于更换拿取,又因其脱离墙面成就了光影层次。

 

 

让底蕴灵动起来,就是要发挥它们本身的魅力,不得不说,年代感极强的报纸,本身就是空间里最好的装饰。

 

特藏区

 

 

重回特藏区,之前我们重点看了它的馆藏,现在我们要欣赏它的布置。

 

 

在古籍区,一排排的大书架丝毫没有传统图书馆里书架的生硬感,反而给人一种古朴大气的感觉,用来安放古籍再适合不过了。

 

它们是设计师于红权和赖亚楠为这个空间亲自督造,秉承着DOMO一贯的质朴简单、平和谦逊,点滴都体现着东方美学

 

 

左:人民日报社图书馆馆长何宇 右:设计师赖亚楠


在古籍区有一方对向而坐的沙发区,是很多访谈交流节目青睐的所在。

 

三、四层阅览室

 

 

第三层一上来便是借阅台,古书、黑色大书架、原木的桌面与黑色的支撑都与之前的布置一一呼应,起到了一种主题的连贯性。白色的墙面,黑色的架子与灰色的影子,光、影、颜色的关系被再一次强调。

 

 

为什么F君要把三四层阅览室放在一起呢?因为它们就是在一个空间里的!

 

 

一个木制坡面将三四层联系在了一起。两边有台阶供行人上下通过,中间的位置上则放置了很多的小坐垫。在座位不够时,或者你不喜欢冰冷的座椅,不喜欢太过正式的书桌,而是想要简单随意的坐在台阶上看书时,那么这里就是为这种情况准备的。

 

 

阅览室内的书架采用了素色的木制,搭配绿植,重归一种自然、清新的印象。这座图书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其实相当现代化

 

 

通过图书及书架内置的RFID电子标签,读者可在全开放式的书架上自由取阅图书,并使用 “自助借还机”进行借还。图书馆中还配有书籍扫描机目录检索用计算机、触摸屏的服务机,甚至图书杀菌机都有。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夸它一句高科技不过分吧~

 

艺术装置

 

 

回到细节,图书馆中有很多的艺术装置。其中F君最喜欢的是三层这个装置画。这是设计师于红权用一些四、五十年代的老报纸,经过艺术的变形和加工做出的。

 

 

在这个作品里,于红权没有借助任何外在的材料,仅仅是通过报纸来展示。这很符合于红权一贯的理念“好的设计就是因地取材。好的设计自己会‘说话’

 

 

仅仅依靠报纸本身就把人民日报社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在墙面上,融合了传统的元素和现代的表现手法,形象地展示出人民日报社在新中国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个艺术装置也代表了整座图书馆的设计基调,通过设计,让历史本身焕发魅力。

 

其实F君很好奇于红权和赖亚楠为什么在这座图书馆里倾注了如此多的心血~细聊之后,发现他们和人民日报社还有一段小缘分。

 

“大书房”& DOMO

 

缘起

 

设计师于红权和赖亚楠。他们从中学起就是同学,1992年,二人一起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巧合的是,学校在光华路,就在人民日报社附近

 

“报社大院儿里有个游泳池,我们的游泳课就在这儿上,不上课的时候也会来。那个时候,他经常骑着一个二八大自行车驮着我过来游泳。”这是赖亚楠对往日求学时光的回忆。可以说,在他们最青春、美好的年纪,人民日报社见证了两人的爱情

 

 

毕业后,两人做了设计师,后来成为了夫妻、成为了战友,一起开创了家具品牌DOMO nature,人民日报社也随之沉淀在他们的记忆里。

 

 

缘聚

 

2017年的一天,他们在北京居然之家的DOMO店面中遇到了人民日报社图书馆的馆长何宇。

 

何宇当时正为重建图书馆寻找灵感,而他当时走进的第一家店就是DOMO,用他的话说,书柜和桌子很有气势,上面还摆着人民日报合订本,真的是很有缘分。而那本人民日报,正是于红权和赖亚楠淘回来的。

 

这也应了那句“这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丰富的藏品底蕴,展现历史魅力的设计,以及设计师对图书馆倾注的情感,这些让人民日报社图书馆变得厚重、温暖、有人情味,因此突然成“网红”,也是理所应当的。

 

DOMO今年也依然赴约上海家具展,展位号是E7B20,期待我们这次的相遇,同样能有久别重逢的感触。

 

 

 

2018上海家具展DOMO展厅

人民日报 图书馆
首页
产品
发布求购
厂商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