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家居建材商家来讲,贸易战带来的麻烦不少,主要有两类企业会受到影响,一是出口市场里比较依赖美国的,关税增加后,价格只有往上涨,一向的价格优势就容易丧失。
二是要从美国进口原材料的企业,关税增加后,成本自然比以前高了,要么咬牙暂时接受,遭遇严重损失,要么只有到其他国家寻找供应商。
从近年的情况看,间歇性的贸易战经常发生,从来就没有停过,家居行业很多产品都曾遭遇过美国方面的反倾销,比如床垫、照明、陶瓷等等。只不过这次美方2000亿美元、我方600亿美元,一次性地压过来,倒是不多见。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作新在公众号上有一篇文章,其中总结了一个现象非常到位,他说,现在中国任何产品出口美国,量一大,美国一定会压制,这已经是他们的国策。
老邓认为,跟美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也不可能是短期就结束的,它或许根本就没有结束的时候,时不时会在某些领域里祭出反倾销这招。
其实,国内一些企业已经适应了,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越南设厂,就是典型的应对做法。敏华控股、永艺、美克家居、恒林等部分企业,都在越南建了生产基地。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欧美反倾销。当然也曾经出于人力、土地成本较低等原因。
不过,在越南做生意的难处,想必很多老板都有感受了,据公开资料,这个国家的反 华势力依然比较庞大,对中国人不是很友好,而且工人的效率低,动不动就罢工;政府部门看到那么多外企来了,现在办事也不积极;土地价格比国内有些地方还要贵。
客观来讲,在越南设厂的做法确实减弱了美国贸易战的影响,毕竟美国还没有跟越南大打贸易战。同时,也给中国企业增加了很多麻烦,推高了经营成本。
那么,美国是不是得到了好处呢?
据林作新教授介绍,过去十几年的经验证实,反倾销之后,产业并没有回到美国本土,只是挪个地儿,还是由国外进口,而且不管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背后还是中国人。
越南情况变得不太理想之后,估计下一步,家居企业会跳出越南,选择一些更有优势的国家建厂,或者收购一些海外的企业,用收购的办法、本地化经营的办法,化解从零建厂的困局,同时多点布局,一定程度上减少贸易战的损伤。
从2018年的情况看,顾家家居、曲美等,都有大手笔的海外收购做法,预计后面还会继续发生。当然,这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形成新的考验。
除了在生产环节想办法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另外一件事情要做好,就是必须摆脱单一市场的依赖,尤其是不能太过于专注做美国这样的出口市场。
因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话语权的增加,而且输美产品的规模越来越大,美方是很看不顺眼的,不光会想办法遏制你,处处使绊子,而且从现实角度讲,他们本土的从业者也会想办法反击更有竞争优势的中国商品,这个是很自然的现象。
除非能够本地化经营,在美国投资建厂或者收购美国本土的公司,问题或许能够解决。这一天正在到来,就像很多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那样的做法。当然,这种策略与机会,只是属于极少数大公司。
对于缺乏收购或本地化经营能力的公司,还得想办法让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20多个发达国家,有多少是我们已经占领了的。中等发达国家,又有哪些市场插上了我们的旗帜。还有100多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哪些没有拿下?
我们当然知道,美国市场比较庞大,购买力强,行政环境比较好,做生意比较通畅,其它有些国家的市场环境不好,做生意的难度大。
但时不时发生的贸易战,有可能将你拖下水。还是想办法几条腿走路,打开新天地吧。这样做,肯定很折腾,很累,对企业的能力形成新的考验。现在又有什么事情不累呢。
林作新教授认为,中国的厂商,一定要后端分散生产,前端分散市场,虽然很累,但却是必然的趋势。
另外一个现象是,近年来,很多曾经主攻海外市场的品牌,现在分出一部分精力,单独组建了团队,要做内贸,从实际情况看,真正做起来的企业很少。
那么,是不是国内的机会就很少了呢?其实也不是,据观察,每年都有新兴的黑马品牌出现,他们成立时间不长,也就三五年而已,但增长速度非常快,有的还拿到了上亿的投资,有的被大型上市公司或新经济巨头收购。
所以,不是市场机会少了,只是我们没有抓住、没有做好而已。所有的事情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因为高手太多,竞争者丛生,对我们自己的要求比以前高了许多。
处此环境之下,围观也罢,吐槽抱怨也好,其实鸵鸟心态不可取,更多应该是站稳中国立场,积极应对,主动出击,退让与愤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我们都只有继续提升战胜困难与持续学习的能力,而我们每个人,又组成了这个国家。
只有我们大多数人进步了,拥有了远大的使命感、开阔的胸怀、高明的智慧与坚毅的意志,才能推动进步,创建更有竞争力与包容的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