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包豪斯成立100周年的活动已经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成立于1919年的国立包豪斯学校(德语:Staatliches Bauhaus),通常简称包豪斯(Bauhaus),是一所德国的艺术和建筑学校,讲授并发展设计教育。没有一所设计学院像包豪斯学院那样有影响力,尽管它仅仅存在了14年。
那么,是谁创造了包豪斯?
一个传奇的校长,开启崭新的设计教育
建筑设计师和涉及教育家格罗庇乌斯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个名叫格罗庇乌斯(Walter Gropius)的年轻人总算从战场平安归来了。他所在的军队是战败的一方。
作为格罗庇乌斯与与阿道夫·梅耶合鞋楦工厂设计的Fagus Factory厂房(兴建于1911-1913年)让他一举成名。从这栋建筑你可以看见未来建筑的趋势
这款由格罗庇乌斯为Fagus Factory设计的门把手,1923年首次投入大规模生产。它后来成为包豪斯建筑中最具商业价值的产品
两年前,已经是知名建筑设计师的格罗庇乌斯上书魏玛大公,陈述他建立新型的艺术与工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的理想,除此之外,他的愿景是让艺术为大众所接受,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奢侈品。
应征入伍打乱了他原先的计划。如今,战败的德国重建最需要的是建筑设计人才。这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年轻人,进入了百废待兴的魏玛政府的视野。
1919年,格罗庇乌斯在魏玛成立了最早的包豪斯建筑与艺术学校
魏玛政府决定采纳格罗庇乌斯的建议。1919年3月,设计师格罗庇乌斯摇身一变,成为了校长格罗皮乌斯。1919年3月20日,由格罗庇乌斯起草的《包豪斯宣言》发表了。
“......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师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将我们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刻、绘画结合而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之矗立在云霄高处,变成一种新信念的标志。”
——
《包豪斯宣言》 格罗庇乌斯
除此之外,他正式建议并获准将这所合并的学校更名为“国立建筑学院”(des Staatliches Bauhaus)。这座被后人成为“包豪斯”( Bauhaus)的学校在当年4月1日正式开学了。
彼得·贝伦斯是德国现代设计之父,他在建筑和设计方面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包豪斯的成功是格罗庇乌斯一手创造的奇迹。这个曾在工业大师彼得·贝伦斯工作室工作三年并深受赏识的年轻人,家境殷实,才华横溢,最重要的是,他深谙合作的重要性。这些条件是堪称简陋的包豪斯得以在格罗庇乌斯的主导下逐步健全起来的根本原因之一——尽管是公立学校,但包豪斯刚开始甚至学生宿舍都没有。
几位现代艺术大师,开启全新的设计教育
既然有了教学地点,要开展全新的设计教育,第一步是解决教师的问题。由于经费问题,起初格罗皮乌斯只聘任了3位全职教授利奥尼·费宁格、瑞士画家约翰·伊登、德国雕刻家格哈德·马科斯,加上格罗庇乌斯自己,这支新的教师队伍只有4个人。
利奥尼·费宁格是1919年格罗皮乌斯第一批招募到包豪斯的大师之一。他的木刻作品《大教堂》装饰了《包豪斯宣言》的封面
约翰·伊登在给包豪斯的学生上课
最初的包豪斯受约翰·伊登的神秘主义影响很深。他是世界上最早将孟塞尔1912年创立的色立体引入设计教学的教师,也是拜火教的信徒,剃光头、穿长袍,奉行严格的素食主义。1921年,荷兰风格派运动精神领袖特奥·凡·杜斯伯格造访魏玛,他对伊登的神秘主义风格提出了严厉批评,并在魏玛阐述构成主义的理论,宣扬富有秩序、非个人的、理性化的设计风格,这与包豪斯面向实际的工业生产宗旨不谋而合。
杜斯伯格的观点让格罗庇乌斯开始放弃他曾经的乌托邦理想与手工艺倾向,提出应该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发展设计教育的理念。尽管极为不舍,1922年10月,格罗庇乌斯还是公开劝伊登辞职了。
1922年6月,格罗庇乌斯聘请瓦西里·康定斯基为魏玛包豪斯艺术学院教授
1926年,他出版了重要的包豪斯著作《点·线·面》
在格罗庇乌斯的努力下,保罗·克利、奥斯卡·史雷梅尔、瓦西里·康定斯基和匈牙、莫霍里·纳吉相继加入这支小型的教学队伍,组成了今天的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教师阵容,与此同时,包豪斯也成为了欧洲前卫艺术的重要聚集地。
1924年,包豪斯的学生赫伯特·拜耶为牙膏生产商设计的展台
这支由艺术家组成的设计教育队伍,奠定了色彩理论、构成理论等设计教育的基础。他们的课程还逐渐发展到摄影、广告、建筑等诸多门类。
除了这几位教导艺术形式、色彩、绘画的“形式导师”,包豪斯成立之初,还有一些传授技术、手工艺、材料的“技术导师”。
从1923年开始,魏玛的金、银、铜锻造工作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设计实验室,这里诞生了很多包豪斯的知名作品
赫伯特·拜耶的摄影试验作品,他在1921-1925是包豪斯的学生,后来担任包豪斯的教师
他认为摄影将是平面设计的关键元素之一
赫伯特·拜耶设计的无衬线字体,他认为字体是最清晰的沟通和艺术表达形式
他为包豪斯设计的商业字体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学院的知名度
在学校成立的前几年,包豪斯实行的是形式基础课程和技术课程的双轨教学制。这种制度直到1925年第一批学生毕业并留下来担任老师才宣告结束。赫伯特·拜耶就是从包豪斯的学生成为老师的佼佼者之一。
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学生,与导师师徒相称
如果你进入1919年的包豪斯,大概很难认出谁才是学生——从19岁到40岁的人都有可能是包豪斯的新生。在这里,教育基于这样一个理念:人应该是学校所有努力的中心。
入学的学术要求被取消了,不管他们的教育背景、性别或国籍,有才华的年轻人都可以在包豪斯学习。在包豪斯魏玛学院期间,一共有150到200名学生相继注册入学。入学后,他们先要接受6个月的基础课学习。
纺织车间是包豪斯学院最成功和最有生产力的车间之一,它同时进行传统工艺技术和工业纺织方法的试验
Gunta Stölzl的纺织作业,有强烈的形式特征
按照格罗皮乌斯的理想,现代设计教育必须结合艺术与技术,打破艺术家、工匠与工业之间的界线。因此,包豪斯基本上是以艺术家、工艺家为中心所建构的工作室,在4-5年的学习年限中,教师学生之间的称呼是“师傅”、“技工”与“学徒”,宛如回到了中世纪的行会。
“包豪斯努力将艺术和工艺——雕塑、绘画、应用艺术和手工艺品——作为新建筑的永久元素重新结合起来。”
——
格罗庇乌斯
包豪斯的学生设计的舞台服饰,在魏玛时期,包豪斯教育的一个特色是舞台工作室
由洛塔尔·施雷尔和奥斯卡·施莱默分别于1921年至1923年和1925年执导
Johannes Zabel在莫霍利·纳吉的初级课程上进行的平衡试验研究
包豪斯的学生们所接受的艺术教育是前所未有的,从保罗·克利、康定斯基、莫霍利·纳吉等开设的初级课程开始,来自不同社会和教育背景的学生学习材料、色彩理论和形式关系等,为更专业的学习做准备。接下来,他们将进入工作室,学习金属加工、家具制作、编织、陶器、印刷和壁画等课程。
并且,包豪斯的学生被鼓励追求的不是单一的“解决方案”,而是一段持续的、高度主观的发现之旅。
1923年,Joost Schmidt为包豪斯学院的展览设计的海报,展示了这所学校著名的图形设计形式
Peter Keler为1923年的包豪斯展览设计的的婴儿摇篮
1923年的包豪斯作品展是这所学校第一次以包豪斯为主题的大型作品展,目的在于向公众传达这种工业化的、实用设计的新方向。
Marcel Breuer的瓦萨里椅子是包豪斯师生合作设计的众多标志性家具之一,它的突破性在于首次将钢管运用在家具设计当中
Marianne Brandt1924年设计的茶壶,采用了传统茶壶的设计,去掉了茶壶上的一切装饰,创造出了几何形状的金属茶壶
William Wagenfeld和Carl Jakob Jucker共同设计的MT8台灯又被称为包豪斯台灯
这种灯原本只应用于工业照明,体现了包豪斯“形式服从功能”的重要原则
1925年,包豪斯第一批理论与技术兼备的学生毕业了。他们与此后逐年毕业的学生,将成为包豪斯最得力的传承者。
三个时期、两位继任校长,关停的包豪斯和传承的设计
Marianne Brandt于1924 年设计的咖啡和茶具组合
包豪斯的教学很快就取得了事实上的成功——对一所致力于工业生产的设计学校来说,还有什么比订单更能说明问题的呢?
1924年,包豪斯参加德国莱比锡展览会,他们收获了大量的订单。这些订单将包豪斯的声名传播到了整个欧洲。
1925–1931年,包豪斯搬至德绍,被称为德绍时期。教学楼由格罗庇乌斯设计,展示了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
1932–1933年,包豪斯搬至柏林,被称为德国时期
不幸的是,包豪斯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不同政党之间的交火,并没有幸免于难的运气。1925年3月31日,包豪斯学院的预算被削减了一半,教师合同也被取消。当年12月,他们将学校搬到了德绍,1932年又搬到了柏林,再此期间,汉斯·迈耶和密斯·凡·得罗相继成为包豪斯的校长,直至1933年学校被迫关闭。
Josef Albers在1926年至1927年担任包豪斯家具工作室艺术总监期间设计了这组家具
1929年,包豪斯第三任院长密斯·凡·德罗和莉莉·赖克合作设计的巴塞罗那椅
密斯·凡·德罗在1929年至1930年间设计的Brno椅子,也体现了他的“少即是多”原则
包豪斯关闭后,包豪斯的设计并未停止。除了欧洲大陆,一部分包豪斯的传道者将这种设计理念带到了特拉维夫、苏维埃等地。格罗庇乌斯、莫霍洛-纳吉及密斯·凡·得罗、约瑟夫·阿伯斯等包豪斯的主导者们相继到了美国。他们将欧洲的新设计传播到了这片现代设计的新大陆。
包豪斯大师约瑟夫·阿伯斯在美国黑山学院教学
尽管包豪斯只存在了10多年的时间,但它已经是现代设计的代名词,成为全世界进步时代的象征。并且,自此之后,没有任何一所建筑或设计学院能够合法地宣称没有受到过它的影响。
今天,包豪斯的影响远未结束。或许,永远也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