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 一直努力推广它的会员计划,但是现在,这家公司正尝试在人流密集的区域测试一种按需(on-demand)模式。
美国东部时间 1 月 22 日,WeWork 宣布推出一个新的办公空间“Made by We”。
这家店位于百老汇 902 号的拐角处,包含 100 个可预定的工位以及 6 间可容纳 4 至 10 人的会议室,即便你不是 WeWork 的会员,也可以通过官网即时预定,租金按分钟计算。
无需成为会员,登录官网即可预定工作空间。图片来自 WeWork。
除了办公空间以外,这家店还拥有一个零售区域——展示包括蜡烛、帽子、扬声器、耳机、连帽衫等在内的数百件商品,它们都来自 WeWork 会员企业,以及一个餐饮区,提供咖啡和简餐。
空间内的零售区,展示的所有产品均来自 WeWork 会员企业。图片来自 WeWork。
该空间由内部团队设计,室内大面积采用白色,以色彩缤纷的家具装点。
空间集餐饮、零售、办公和活动空间于一体。图片来自 WeWork。
“Made by We 的推出,旨在将 We 社区与世界上更多的人联系起来,在人们一有需求时,能即时提供最佳的工作空间、服务和产品”,公司合作伙伴 Julie Rice 表示。
Made by We 目前尚无进入中国的计划。不过,2018 年 10 月,WeWork 就已经在上海推出了按时计费的 WeWork 闪座服务,率先在上海的 6 家 WeWork 以及 11 家裸心社社区试点。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小时 15 元起,按分钟结算(每分钟 0.25 元起)。
WeWork 在上海推出“闪座”。图片来自 WeWork。
该公司在努力挖掘更多的潜在用户。在成立之初,它宣称为小型企业提供办公空间,但如今 IBM、亚马逊、微软、汇丰银行这些大公司也都是它的客户,它的收入也越来越仰仗大公司。
但这家公司的前景可能并不那么乐观。Fast Company 的报道称,这家成立九年的公司一直在快速扩张,尚未经历经济衰退(不过经济学家预测 2019 年和 2020 年将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市场的疲软已经显现:除了两个城市以外,WeWork 在其他所有城市的租赁价格都在下降。
而另一方面,根据路透社的消息,软银将向 WeWork 追加 20 亿美元投资,然而,该笔投资金额比去年年底计划的大幅缩减——当时,软银计划以 150-200 亿美元获得 WeWork 50% 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这将导致这家公司应对租金下滑的能力大幅降低。
在 2018 年的前三个季度,这家公司实现了 12.5 亿美元的收入,亏损 12.2 亿美元。
但 WeWork 还在继续拓展业务,它的野心不仅在于做办公空间租赁者,就在过去这几年,它还经营起公寓 WeLive,推出健身房 Rise by We,还买了一所编程学校。最近,该公司还宣布将品牌名称改为“The We Company”,而 WeWork、WeLive、WeGrow 则是该公司旗下的三条业务线。它认为这将更方便拓展其在其他领域的业务。
该公司创始人亚当·诺依曼在采访中说,他的愿望,是希望公司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物理世界还是数字世界)都扮演重要的角色。